• 景院要聞
暑期“三下鄉”|景德鎮學院“點綠成金”文明之行實踐隊在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石門村、荷田村書寫“綠色發展”新答卷
來源: 發布時間:2024-07-26 17:10:18 閱讀量:

?  (本網訊:文|陸辰/圖|胡文婷)7月22日-7月26日,景德鎮學院“點綠成金”文明之行實踐隊先后前往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婺源縣江灣鎮荷田村開展文明宣傳系列活動,通過“進鄉村、進景區、進社區”,依托文明宣講、宣傳文創、美化鄉村、移風易俗等文明系列活動將專業所學與鄉村文明實踐緊密結合。

圖為團隊成員在石門村出征動員留念      校團委供圖

觀賞文明景,守護生態美

  “我們石門村有兩張生態名片,大家可以看下,一是我們旁邊著蜿蜒的月亮灣,另一個就是藍冠噪鹛,大家在村內隨處可以看的見藍冠噪鹛的墻繪及裝飾,正是依靠這些,我們村內民宿、餐飲等業態新起,依靠‘生態碗’,吃上了‘旅游飯’。”在資深護鳥人俞金旺的介紹下,實踐團隊員們循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的足跡,先后到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曬秋廣場等場所,實地了解和探究了石門村華麗轉變的緣由,領略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振興樣本。

當地護鳥員向團隊成員介紹石門村的淵源和發展      校團委供圖

  在石門村黨員活動室,石門村村支書為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生態課。他表示,石門村新時代的變化,映射出生態環境保護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并呼吁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于生態環境保護,為鳥兒們撐起一片綠蔭,畫好綠色發展一張圖!

團隊成員認真聆聽石門村村支書分享當地生態小故事      校團委供圖

傳播知識種子,宣講文明之風

  實踐隊成員駱奕禎以藍冠噪鹛保護、文明宣講為主題,在藍冠噪鹛科普館內向游客科普著藍冠噪鹛和石門村的故事,“藍冠噪鹛是一種極度瀕危的鳥類,而婺源則是其全球唯一的野外棲息地。每年4月至7月,在繁衍期,它們都要返回到婺源特有的水口林里棲息……”在科普鳥類知識的同時,她也鼓勵大家文明觀賞,在實地研學中感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模板”、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力量。

團隊成員駱奕禎正在科普石門村鳥類知識      校團委供圖

點亮心靈,共筑和諧

  實踐隊成員針對村民不同年齡段特點設計調查問卷,走村入戶開展問卷調查與訪談,在走訪過程中,實踐隊成員有幸采訪到了石門月亮灣護鳥隊隊員陳社泉。在交談中,實踐隊成員了解了村民的護鳥及生態保護相關措施,真切感受到了石門村在堅持“兩山”理念、促進“兩山”轉化中的生動實踐。

團隊成員正在采訪石門月亮灣護鳥隊隊員陳社泉      校團委供圖

  在調研走訪的過程中,實踐隊成員了解到村里存在部分留守兒童,為助力鄉村振興,進一步提升農村留守兒童幸福感,實踐隊成員結合所學專業和石門自然村的實際情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理念,精心設計課程結構,創新課程形式,設計了文明旅游快板傳唱、非遺漆扇、鳥類創意涂鴉等幾類主題活動。

團隊成員陸辰正在熱情地指導小朋友打快板      校團委供圖

  “輕輕走,不吵鬧,花草樹木對我笑;不亂畫,不亂拋,美麗環境共照料...”實踐成員陸辰用幽默風趣的快板形式演繹了文明旅游知識,以更生動更直觀的文藝形式小朋友們講述了如何爭當文明踐行者;危朝旭引導小朋友們在一抽一拉中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劉必圣、張青遙、唐奕森、劉昕語帶領小朋友們進行鳥類繪畫涂鴉,并將成品粘貼于創作的山水畫中,在美育中啟發孩子們愛護自然,珍惜動物,共同守護地球家園。他們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用交流拉近距離,用關愛溫暖童心,加深了孩子們對生態保護的理解。

團隊成員張青遙暖心幫助小朋友勾勒花鳥畫      校團委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婺源石門村時提到:“希望你們保護好自然生態,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堅持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把鄉村建設得更美麗,讓日子越過越開心,越幸福!”此次文明之旅實踐活動中,實踐隊成員在追尋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的足跡中堅定了理想信念,通過實地研學、理論宣講、入戶走訪、志愿服務的形式深刻理解了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他們紛紛表示將堅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感,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讓“綠水映金山,共繪生態夢”的信念深入人心,為鄉村振興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團隊成員與小朋友合影留念      校團委供圖

  據悉,由譚茜老師指導的景德鎮學院“點綠成金”文明之行實踐隊為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管理司、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共同舉辦的“以青春之名,行文明之旅”全國大學生文明旅游暑期實踐活動選拔出的全國300支示范團隊之一。

  (編輯:何遠梅/一審一校:李婷婷/二審二校:胡鉑/三審三校:趙雪政)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關閉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