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最常見的流感起病突然,畏寒、寒戰,高熱,體溫可達39~40℃,伴頭痛、全身肌肉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等。如無并發癥,多于發病3~4天后癥狀好轉,但咳嗽、體力恢復常需1~2周。輕癥者如普通感冒,癥狀輕,2~3天可恢復。
2. 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主要是指禽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禽流感病毒可分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無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只發現H5和H7兩種亞型。由于種屬屏障,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況可以感染人,既往確認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5N1、H9N2、 H7N2、 H7N3、H7N7、H5N2、H10N7,癥狀表現各不相同,可以表現為呼吸道癥狀、結膜炎、甚至死亡。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后常表現為高熱等呼吸道癥狀,往往很快發展成肺炎,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和全身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3. 什么是H7N9禽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可分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據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HA)的不同可分為1-16種亞型,根據病毒神經氨酸酶蛋白(NA)的不同可分為1-9種亞型,HA不同亞型可以與NA的不同亞型相互組合形成多達144種不同的流感病毒。而禽類特別是水禽是所有這些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H7N9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種。H7N9亞型流感病毒既往僅在禽間發現,在荷蘭、日本及美國等地曾發生過禽間暴發疫情,但未發現過人的感染情況。
4. H7N9禽流感感染病例的主要臨床表現?
患者一般表現為流感樣癥狀,如發熱、咳嗽、少痰,可伴有頭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適。重癥患者病情發展迅速,表現為重癥肺炎,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出現呼吸困難,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進展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甚至死亡。
目前對人感染H7N9禽流感臨床特征的認識還有限,病毒感染譜不清,28例病例中有1例表現為流感樣癥狀,提示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輕型病例,該病毒感染能否引起其他臨床表現尚不清楚。尚不確定是否存在隱性感染。
隨著更多的病例信息的積累,對該疾病的認識將會發生變化。
5. H7N9病毒與既往H1N1、H5N1和其他季節性流感病例相比其毒力和傳染性如何?
鑒于多地、短時間出現多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提示H7N9禽流感病毒可能具備比H5N1更容易從禽類傳播到人的能力。但根據現有的資料,目前尚無證據表明該病毒具有人間傳播的能力。
6. 本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例的感染來源是什么?
此次人感染的H7N9流感病毒從病毒生物學上屬于禽源流感病毒,既往國際上所發現的人感染H7亞型的流感病毒也多來自于禽類。根據對現有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提示,活禽市場暴露是發病的危險因素,攜帶病毒的家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可能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傳染來源。衛生與農業部門將聯合開展更多的流行病學調查以明確相關的危險因素。
7. H7N9禽流感病毒是否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發病情況?
目前無證據表明該病毒具有持續人間傳播能力。
根據我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一版)》的有關規定,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的衛生部門對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觸者都實施了醫學觀察。截至4月9日,根據對已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和初步實驗室檢測結果,尚未發現已確診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發病后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發病。
對于家庭聚集性發病現象和部分無動物暴露史的病例,也需要進一步調查確證是否存在有限的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因為聚集性發病情況,有可能是因為持續密切接觸而在人際間傳播,也有可能共同或分別來自的禽類等環境感染源。
8.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感染H7N9禽流感?
目前已有證據提示活禽市場暴露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發病的危險因素,攜帶病毒的家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可能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傳染來源。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事項:
?。?)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直接接觸活禽類、鳥類或其糞便,尤其是病(死)禽;若曾接觸,須盡快用肥皂及水洗手。兒童應避免直接接觸家禽和野禽。如果發現?。ㄋ溃┣荨⑿?,不要自行處理,應報告有關部門。
(2)不要購買活禽自行宰殺,不接觸、不食用病(死)禽、畜肉,不購買無檢疫證明的鮮、活、凍禽畜及其產品。
?。?)生禽、畜肉和雞蛋等一定要燒熟煮透。
?。?)注意飲食衛生,在食品加工、食用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污染,處理生禽、畜肉的案板、刀具和容器等不能用于熟食;在加工處理生禽畜肉和蛋類后要徹底洗手。
?。?)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預防本病非常重要。平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多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不吸煙,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打噴嚏或咳嗽時掩住口鼻。
(6)若有發熱及呼吸道癥狀,應帶上口罩,盡快就診,并切記要告訴醫生發病前有無外出旅游或與禽類接觸史。應在醫生指導下正規治療和用藥。
9. 吃肉或者說吃家禽、豬肉產品是安全的嗎?
吃正常處理和烹調的肉是安全的,流感病毒在足夠熱的情況下會失去活性,以正常溫度烹調食物(食物應以至少攝氏70度均勻加熱)可殺死病毒。在疫情暴發地區,肉制品在經過適當處理及烹調的情況是可以安全食用的。但病死動物或發現時已經死亡的動物不可食用。
10. 有針對流感(H7N9)病毒的疫苗嗎?
目前尚無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人用疫苗。
但已啟動疫苗研發準備工作。
11. 目前的治療方法?
基因序列分析顯示,該病毒對神經氨酸酶抑制劑類抗流感病毒藥物敏感。根據其他型別流感抗病毒治療的經驗,發病后早期使用神經氨酸酶抑制劑類抗流感病毒藥物可能是有效的,但對人類新發現的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特異性治療手段仍需觀察研究。
12. 目前我國主要通過什么途徑發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目前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發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一是通過我國既往已經建立的覆蓋全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不明原因肺炎監測體系,對監測到的所有符合人感染H7N9禽流感監測病例定義的病例采集相應標本,開展包括H7N9等相關實驗室檢測以診斷或排除H7N9感染病例;二是在發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省份,已在常規流感樣病例監測的檢測項目中增加了H7核酸檢測以發現可能的輕型或早期病例;其他省份,對于流感樣監測病例常規監測中檢測到的非季節性流感病毒,要進一步檢測是否是H7N9新亞型病毒感染引起。
13. 公眾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風險大嗎?
由于該病為新發傳染病,人類對其認識有限。已有證據表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來自禽類的可能性大,目前該病毒在我國禽類中的分布范圍不明,尤其是禽類感染H7N9病毒不發病,未來一段時間內,隨著監測工作的加強,新病例可能會不斷出現,也可能在新的地區出現。
目前,僅在局部地區發現少數病例,病例發病后的密切接觸者經醫學觀察未發現續發病例。盡管H7N9禽流感病毒具備比H5N1更容易從禽類傳播到人的能力,尚未發現該病毒具有人際間持續傳播的能力,不同地區不同情況下,公眾感染風險不同,但總體來說,公眾感染該病毒的風險仍較低。
因尚存在不清楚或不確定的情況,公眾感染風險需動態評估。
14. 哪些人需要特殊防護?有何具體要求?
與家禽密切接觸的工作人員,包括從事養殖、分揀、運送、銷售、宰殺、免疫接種工作和病、死禽處理等的人員,以及對有關場所進行終末消毒的專業人員需要特殊防護。特殊防護的要求是穿普通工作服,外罩一層防護服(隔離衣),戴防護口罩、醫用一次性乳膠手套,穿長筒靴或可消毒的保護性腳套。注意洗手,減少感染發病機會。
15. 這種流感病毒會造成流感大流行嗎?
任何源自動物的流感病毒若能感染人類,如果病毒具備有效的人傳人的能力,理論上都有可能造成流感大流行。目前尚無證據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具備持續人傳人的能力,當仍存在不確定性,是否會造成大流行仍然需要繼續加強病毒監測、疫情監測,動態評判風險。
均衡營養 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又是一年春來到”,伴隨著天氣的轉暖,各種傳染病也似乎“活躍”了起來,威脅著我們的健康,最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情況受到高度關注。
預防傳染病,不得不提我們人體的抵抗力,也就是日常所說的免疫力。免疫力就像是保家衛國的士兵,有了強壯的士兵才能有效的殺滅入侵人體的各種細菌和病毒,保衛身體的健康。哪些因素影響人體的免疫力呢?除了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休息、保證睡眠、心理平衡,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合理膳食,保持均衡營養。
營養與人體免疫力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C、鋅、鐵等營養素是構成人體免疫體系不可缺少的營養素,他們在保衛人體免受疾病侵害方面“各顯神通”,因此,我們在日常飲食中要注意:
一、保證充足的蛋白質攝入。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當然對于人體的免疫系統來說,它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蛋白質缺乏時,免疫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參與機體免疫反應的各種酶、 免疫球蛋白、 補體的含量與活性降低,為細菌和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機會。所以,為了維持身體的良好的抵抗力,應日常生活中注意魚蝦、蛋、奶、豆類及其制品的攝入,因為它們都是蛋白質的良好的膳食來源,但需要注意,肉、蛋、水產等一定要加熱煮熟才能食用。
二、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維生素A可以維持上皮和粘膜表皮的完整性,加強皮膚粘膜的屏障作用,使得細菌和病毒不能輕易穿過這些屏障,進入人體,從而避免感染疾病。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包括:動物肝臟、 奶、蛋黃、深色蔬菜和水果,如胡蘿卜、韭菜、香菜、菠菜、油菜、茴香、紅薯、西紅柿等,柑橘類、杏、山楂等。
三、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維生素C可以干擾病毒侵害白血球,激活全身的白細胞,增強白細胞對病毒的吞噬能力,殺滅病菌。因此多吃富含維生素C新鮮蔬菜和水果,保證一日三餐都有蔬菜,吃多種蔬菜,保證每天吃水果。注意生吃蔬菜和水果一定要洗凈。
四、注意鋅和鐵的攝入。在人體所需的各種礦物質中,鋅和鐵對于人體的免疫力的作用比較突出。鋅元素有促進免疫器官發育的重要作用,能有效保證胸腺發育,正常分化T淋巴細胞,促進細胞免疫,此外,鋅還能幫助有抗感染作用的維生素A在人體內的吸收和轉運。人體的免疫系統對鐵缺乏也比較敏感,鐵缺乏會導致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殺菌功能降低,從而使人體易得感染性的疾病。動物肝臟、血,是鐵的最佳食物來源,其他如瘦肉、黑木耳、芝麻醬、干果也是鐵的良好來源。鋅主要來源于動物性食物,如肝、海產品、豬肉。
盡管上述營養素對人體的免疫力有著重要作用,但也不意味著多吃富含這幾種營養素的食物就可以有效的預防傳染病了,其他的營養素對于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只有多種食物相互搭配,營養素種類才齊全,數量才充足,比例才適合,才能滿足我們身體的需要。因此,我們只有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盡可能選擇多樣化的食物,并且采用合理的烹調方法,盡量避免營養素的流失,吃清淡少鹽的食物,多喝水,才能保持我們機體旺盛的活力,抵御疾病,保持健康。